爱德华·谢弗认为伽古罗国“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qaqulah)。看来这种植物是从爪哇带来的,而马来半岛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才种植这种植物的”。之所以称为“白豆蔻”,正如段成式所说豆蔻子“熟则变白”的缘故。
来说说肉豆蔻吧。用作名贵香料的豆蔻,指的就是肉豆蔻的果仁(豆蔻核仁)和果仁外面一层红色网状的假种皮(肉豆蔻皮)。
肉豆蔻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即著名的“香料群岛”。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对原产地的肉豆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肉豆蔻在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据杰克·特纳记载:“1248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这对于家境富裕的农民来说也是极昂贵的。大约在同一时期,1磅肉豆蔻可以换回半头牛。”
中世纪欧洲人对肉豆蔻的想象简直令今天的人们吃惊。杰克·特纳的书中引述了13世纪早期一位无名诗人的诗作《乐土》,其中吟咏道:
草原上有一棵树,亭亭玉立。
它的根是生姜和高良姜,芽是片姜黄。
花是三瓣肉豆蔻衣,而树皮
是香气熏人的桂皮。
果实是美味的丁香,还有无数荜澄茄。
中国古代药典均称豆蔻(草豆蔻)“无毒”,但肉豆蔻却有毒。名中医王瑞麟先生在《中药顺歌》一书中描述了肉豆蔻的毒性:“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对低等动物可引起瞳孔扩大,步态不稳,随之睡眠、呼吸变慢,剂量再大则反射消失。”据说爱喝苦艾酒的凡·高就是因为其中的苦艾脑和肉豆蔻的致幻作用所导致的慢性毒害而自杀身亡的。

肉豆蔻传入中国则要晚于西方世界。最早记录肉豆蔻的是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藏器的话说:“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不过,李时珍又引述五代药学家李珣的话说:“(肉豆蔻)生昆仑及大秦国。”爱德华·谢弗针对这一矛盾的说法评价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告诉我们肉豆蔻的原产地,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肉豆蔻贸易范围的信息。”
以上即为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的区别。
如前所述,公元八世纪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国则要晚到十一世纪的北宋初期,北宋药物学家苏颂说:“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正是这一传入时间的最好证明。那么,既然如此,公元九世纪的杜牧怎么可能用开花的肉豆蔻来比喻少女呢?
况且,肉豆蔻既为热带植物,花期就比较靠后,正如苏颂所说:“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而中国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则恰恰在农历二月,正如苏颂所说:“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杜牧吟咏的二月初开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再重复一遍: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